中时通:涨势扩大,小麦再次起飞?
11月17日,小麦价格延续涨势,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陕西等地区小麦价格纷纷上涨,涨幅3厘-1分。部分企业收购价格重新回到1.27-1.29元/斤区间。
11月17日,小麦价格延续涨势,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陕西等地区小麦价格纷纷上涨,涨幅3厘-1分。部分企业收购价格重新回到1.27-1.29元/斤区间。
2008年夏,北京某超市的大米货架被抢空,大妈们抱着最后两袋面粉往购物车里塞,有个小伙子为抢一桶油差点和人打起来——“再晚一步,家里娃都要断粮了!”
时光荏苒,11月渐入中下旬,在国内粮食市场,此前,官方消息显示11月12日冬小麦播种完成75%,目前,主产区秋粮玉米收获告一段落,基层潮粮上市高峰已过,随着购销情绪的升温,玉米市场呈现“插翅”上涨的走势!尤其是,最近一周,玉米上涨“涨疯了”,产销市场共振,现货
近期,在小麦市场,基于基层余粮上量减少,虽然,市场对于高价粮源承接能力有限,但是,碍于工厂库存紧张,小麦现货报价“拨乱反正,回归涨势”!其中,山东、河北以及河南等,主流小麦产区,淀粉工厂报价在1.24~1.27元/斤,市场表现较为坚挺,后市分析大致如下:
11月14日,由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指导,中国一汽、中粮集团、中储粮集团联合主办的“吉聚振兴之力 共绘富民图景”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在延边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幕。
本周中央储备玉米轮换采购继续扩大,计划采购数量 25.86万吨,实际成交数量6.17万吨,成交率24%,周比下降11个百分点,反映了当前市场的看涨预期,即在价格上行通道中,持粮主体惜售心态强烈。
小麦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难以准确预测,短期内受供需失衡、政策支撑等因素影响,价格有望继续维持偏强运行态势,但中长期来看,随着市场供应增加和需求变化,价格上涨空间将受到限制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11月13日,国内小麦市场呈现稳中有调,区域分化的运行态势。全国小麦均价微跌至2481.18元/吨,主产区价格波动尤为明显。部分企业调价动作频繁,市场供需博弈加剧,政策托底与需求偏弱形成双向拉扯,价格短期难现单边行情。
当前,中晚稻收购正有序开展。国家有关部门已在河南、湖南、黑龙江三个主产省及时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,各地准备最低收购价收储仓容超1000万吨。中储粮集团在及时开仓收购的同时,调配多台移动检测车和快速监测设备,方便农民就近就快售粮。
10月31日11时14分,豆粕主连价格报3004元/吨,较昨涨23元(涨幅0.77%),主力合约M2601开盘冲3005元/吨,早盘震荡超30元。这是月底连续第三天飘红,10月28日起全国豆粕重返“3时代”,南北差价收窄:天津邦基3060元/吨、盘锦中储粮31
有人说,美国那几家大粮商,就是传说中的ABCD四巨头,控制了全世界80%的粮食贸易。他们要是哪天不高兴了,大手一挥,掐断了中国的粮食供应,那14亿中国人不得饿肚子?
在国际博弈中,若要迫使一个国家迅速让步,什么筹码最为有效?除了政治与军事手段,粮食尤其是大豆,已成为一种战略性武器。
最近“小麦涨撒欢”“挡不住”的说法传得挺热闹,不少农户和贸易商心里都犯嘀咕:这价格是真能一直涨,还是虚火?今天是10月28日,最新报价刚出来,咱们就结合行情好好说道说道,看看这波涨势到底能不能持续。
中国每年进口近一亿吨大豆,但真正决定我们餐桌上豆腐、酱油、猪肉价格的,早已不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屏幕,而是巴西农田里的收割机、青岛港口的保税仓、黑龙江地里的转基因种子,和大连交易所里那一张张天气指数合约。
10月27日小麦价格整体震荡偏强,涨幅5厘-1分。目前,制粉企业主流收购价格在1.24-1.26元/斤,高端收购价格在1.27-1.29元/斤。
今天上午小麦还在大肆上涨,下午逐渐消停,陕西咸阳五得利到达1.29元/斤,为今年新高点,十月至今已经累计上涨4.5分,距1.3元/斤关口仅一步之遥,河南多地价格涨至1.27元,遂平五得利今天涨一分到1.275元/斤(10月累计上涨3分),思丰小麦价格上调到1.
2025年10月27日,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组织稻谷竞价销售交易,总量 14479吨,涵盖早籼稻谷与中晚籼稻谷两大品类,覆盖娄底、宁乡、郴州、永州等多个库点。
大豆战主要指中美之间围绕大豆贸易、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的一系列博弈,这是一场持续数十年,围绕种子主权、粮食安全、市场控制与金融定价权展开的产业暗战。以下将从过程、影响、中国应对策略及胜利原因等方面对这场大豆战进行评价:
省市报价:新疆3324元/吨(高价区),吉林3114元/吨、黑龙江3070元/吨、辽宁3048元/吨;河北3076元/吨、山西3063元/吨,北京3000元/吨、天津2988元/吨;山东3082元/吨、江苏3063元/吨、上海2993元/吨;广东3037元/吨
大豆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,有较长的种植历史,在贫困的岁月里,很多家庭靠大豆维持温饱,可以当饭下肚,也可以加工成豆腐、豆浆等食品。由于大豆生长周期短,产量较高,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农田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以前,中国不仅能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,还在全球市